金和木在一起会怎么样(金和木在一起)

在平日里,我们时常会接触到一些帝王的称呼。有的时候虽然称呼不同,但实际上所指的是一个人。每个帝王也都有不止一个称呼,有的是自己起的,有的是后人追加的。当然还有父母亲人给的,比如姓名。如果穿越到古代,帝王的称呼绝不可以乱叫,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下面就总结一下帝王的称呼和适用的场合。

金和木在一起会怎么样(金和木在一起)

姓名:直呼其名斩立决

姓名本不用多解释,但是帝王的姓名毕竟不同于寻常人。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普天之下没有人能直呼其名。在当皇帝之前可以,当皇帝之后,如果还有人直呼其名,那无疑是以大不敬论,杀头的大罪。非但不能直呼其名,而且还要避讳。

避讳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避讳。直白地说就是帝王名字里的字,其他人是不可以用的,不但不能用,也不能写。不但人名不能用,物件的名字最好也不要用。

举个例子,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他的本名,宋太祖有兄弟五人,在他上面有一个哥哥赵匡济。在他之后有三个弟弟,即赵匡义、赵匡美、赵匡赞。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从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手中篡夺了政权,如愿当上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他的四个兄弟中只剩下了三弟赵匡义和四弟赵匡美。既然皇帝叫赵匡胤,那么其他人还可以姓赵,但是名字中不能有“匡”和“胤”两个字,有的就都要改掉。首先就是他的两个弟弟,赵匡义改名赵光义,赵匡美改名赵光美。16年后,斧声烛影,千古谜案,一夜之间赵匡胤暴崩,他的三弟赵光义不明不白地当上了皇帝,即宋太宗。赵光义当上了皇帝,为了避讳,天下人的名字中也不能有“光”和“义”。于是,天下要么“走光”,要么“无义”。他的四弟原名赵匡美,为避二哥的讳改名赵光美,现在为避三哥的讳,又改名赵廷美。

金和木在一起会怎么样(金和木在一起)

皇帝的名字不能直呼,起名时要避讳,而且最好也不要写。尤其在正式公文或者科举考试的时候,皇帝的名字是一定不能写的,一定要写的话,只能在原来字形的基础上加一笔或者减一笔。

历朝历代,一旦新皇帝继了位,天下人就免不了一通改名。在这点来看,明清的皇帝还是比较开明的。明清皇家给皇子起名字时一般挑选生僻字,或者起名时不常用的字,以免和天下百姓重名。比如朱见深朱厚照朱厚熜、朱由校、朱由检,这些字都是起名字时很少用的字。

这里插一句,明朝皇帝自第三代开始,皇子起名字都是比较讲究的。姓名都是三个字,中间一个是起名时不常用的字,比如见、厚、由,第三个字的偏旁部首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清朝皇子起名时用的字就更为生僻了,比如康熙皇帝的儿子们,胤褆、胤礽、胤禛、胤禩等等。个别皇帝登基后甚至不用天下人避讳改名,相反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嘉庆皇帝本名永琰,“永”字就比较常用,他当皇帝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颙琰。道光皇帝本名绵宁,继位后自己改名旻宁。

金和木在一起会怎么样(金和木在一起)

年号:明清两朝广泛用

年号是古代东亚特有的一个事物,顾名思义发明年号是为了纪年。中国古代自汉武帝创建年号之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都以年号作为纪年,“建元”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前139年为建元二年,如此纪年。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有的皇帝还不止一个。汉武帝就有11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几乎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称呼明清的皇帝通常习惯用年号。就如我们熟知的康熙、雍正、乾隆、嘉靖、万历、崇祯这些都是年号。中国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溥仪的“宣统”。

说到这里总结一下,姓名和年号都是生前就有的。下面介绍一下死后才有的称呼,谥号和庙号。

金和木在一起会怎么样(金和木在一起)

三、谥号:盖棺定论表一生

谥号起源于西周,是帝王或大臣死后,人们用一两个来总结评价他一生的作为。拿帝王来举例,听到××帝、××王、××公、××侯大多是谥号。比如汉武帝、隋文帝,再比如先秦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周武王。谥号大致分三类:褒奖类、平常类、批评类,这里举几个常见的。

武,周武王、赵武灵王、汉武帝、魏武帝。“武”表示生前赫赫武功,四夷征战,海内宾服。

庄,郑庄公、楚庄王。兵甲亟作、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表连年征战,大肆杀伐,但是打没打胜不好说。

文,晋文公,汉文帝,隋文帝。“文”表示帝王生前好学博文,尊礼爱民,执政期间灿然文治。

景,汉景帝齐景公。如果一个帝王的谥号是“景”,一般情况下表示他在位期间民生安泰,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灵,乱而不损,知鬼神事曰“灵”。一般表示在位期间国家虽然发生动乱,但是没使国家伤元气,或者说喜欢神鬼之事。

商纣王以来,也有个别皇帝没有谥号,比如秦始皇,他认为以臣子的身份来评价皇帝,是大不敬。西周直到隋朝的皇帝,我们一般习惯以谥号称呼。

金和木在一起会怎么样(金和木在一起)

庙号:列祖列宗排资历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帝王在太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呼,太庙就是帝王的祖先祠。同谥号大同小异,也是用一个词来总结帝王生前的作为。听到××祖、××宗的就是庙号。

东汉之前,庙号的使用是很慎重的,不是所有的帝王死后都会有庙号,必须是有大功德才可以。只是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庙号开始泛滥,以至到后来,所有皇帝死后都有庙号。唐朝五代两宋、辽、金和元朝的皇帝通常习惯以庙号称呼。比如熟知的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徽宗金太祖元世祖。唐朝以前大都不习惯用庙号,比如提到汉武帝都知道谁是,但是如果是汉世宗估计就陌生了,其实都是指的汉武大帝刘彻。

一般来说“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创为祖,守成曰宗。”庙号不同于谥号,庙号没有批评类的,毕竟要放到祖先祠里供奉。下面同样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高祖、太祖,这两个都是指开国皇帝,开国皇帝无论优劣,都会有庙号。庙号都是高祖或太祖。

太宗,第二个皇帝。也有例外,比如汉太宗刘恒,也就是汉文帝。他实际上是汉朝的第三个皇帝(如果不算两位少帝的话)。但是就如之前说的,西汉时追加庙号是很慎重的,汉惠帝刘盈的功德还不足以拥有庙号,所以太宗的庙号就落在了汉文帝刘恒头上。再比如明太宗朱棣(嘉靖时期把他的庙号换成了成祖),他是大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在他之前有一位根正苗红,而且无大过错的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明朝时已经是所有皇帝都加庙号了,但是由于“靖难之役”朱棣从他侄子的手中篡夺了天下,他的子孙为了证明他夺取江山的合法性,给他上了太宗的庙号,弱化建文帝。

世祖,庙号是世祖的皇帝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依然有开创之功。比如汉光武帝刘秀。汉朝的开国皇帝无疑是汉高祖刘邦,但是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使得汉朝的统治中断。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宛城起义,接着河北称帝,荡平关中,得陇望蜀,经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最终重新建立大汉朝,史称东汉。后人给他庙号世祖,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对山河有重塑之功。

世祖的另一种情况,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在他之前政权基本已经建立,只不过没有称帝或没有入主中原。比如元世祖忽必烈,在他手上建立大元朝,但是在他的祖父成吉思汗的时候就建立的大蒙古国,并且攻占了金中都(今北京)。之后又历经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三位大汗。再比如说顺治皇帝,他的庙号是清世祖,他是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自称天命汗。他的父亲皇太极开始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且在皇太极在位时就有了要入住中原的想法。

世宗,世宗一般说明一个皇帝的继位不是那么寻常。要么是历经波折,要么不是从自己生父那里继承的皇位。比较典型的清世宗雍正皇帝。了解一些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康熙皇帝两立两废太子胤礽,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雍正皇帝的继位至今仍是清史的疑案,以至于演化出许多种解释。所以雍正皇帝死后,后人给他的庙号是世宗。再比如汉武帝,他的庙号是世宗,在他之前汉景帝原本立了长子刘荣为太子,只不过后来被废掉了。

金和木在一起会怎么样(金和木在一起)

以上两个介绍了谥号和庙号,这两个都是帝王死后才有的,生前是没有的,如果谁敢在皇帝康健时给他起谥号或者庙号,那就是诅咒他早升天。一些影视作品中,帝王生前就以谥号或者庙号称呼,是不准确的。比如大家都看过各种版本的《封神演义》,几乎所有版本在称呼商纣王的时候,都直接以“纣王”相称。“纣”是商纣王死后,周朝给他上的谥号,他生前是没有的。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凭借谥号和庙号来判断一个帝王的功过是非。毕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帝王生涯怎么可能用一两个字草草总结。另外,给别人加谥号和庙号本来就带有主观意志,免不了要掺杂个人的情感。

感谢阅读,邀请关注 前潜说历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