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的象征意义是什么_(松柏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四字)

对于一个人来说,房子是非常重要的,而人们在选择房子的时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考量,针对院内的种植老祖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五树进宅,人穷家败”。那么这五树到底指的是哪种树呢?为什么这五种树会导致人们的家里的财运或者未来受到影响呢?我们来一一解答。

老祖宗:“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指哪5种树,为何不能栽?

其实这五种树指的是松树,柏树,桑树梨树槐树。而这些树,会使得人们家里出现一些负面的状况。大家乍一听这五种树的名字,会觉得非常的诧异,因为这五种树并不是多么稀奇的树,也并不是多么恐怖的树。那么为什么古人不愿意将这五种树种在自己的家里呢?其实古人并不是盲目地排斥这五种树,而是有自己各方面的考量的。我们来逐一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种这五种树呢?

松柏之树

我们先来看一下松树和柏树。按理来说,松柏在古人眼里是志趣,高洁的象征,松更是位列岁寒三友之中。而松树和柏树在如今经常被当做行道树,种在道路两旁。在古代这两种树人们会将它们种在一些比较阴暗的地方,或者是种在一些墓地周围。因为松柏是常年不落叶的植物,所以说在这种地方,它们也可以非常好的生长。

老祖宗:“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指哪5种树,为何不能栽?

对于古人来说,这种生长在阴暗地区的植物,自身带着一种阴气。如果将这种带着阴气的植物种植在自己家种的话,就会给家里招来霉运。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也可以很好地理解古人的这个想法。毕竟谁愿意在家中一些长在坟地旁边的植物呢?这样即便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每天看着这样的植物,心里也会有着一些消极的情绪,而这最终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

梨树

那么为什么不能种植梨树呢,梨树的花朵洁白如雪,非常美丽。而梨树的果实也非常的美味。如果古人种植梨树的话,既具有观赏价值,也有实用价值。那么为什么古人还是不愿意种植呢,其实古人不种植梨树,并不是因为梨树带有阴气而是因为梨树的“梨”在读音上和分离的“离”是同一个音,和和美美的家里种一棵读音和分离读音一样的树,这样寓意自然是不好的。所以说人们自然不会选择在家里种梨树了。别说是种植梨树了,有时候家里人吃梨的话,也并不会说大家分一个梨吃,可能会一人吃一个梨,因为大家分梨的话,意味着分离,谁都希望家里人能和和美美,永远在一起,不愿意各自天涯。

老祖宗:“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指哪5种树,为何不能栽?

槐树

那么为什么不能种槐树呢,其实不能种槐树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从字形上我们从这字形来看,槐树是一个鬼加一个木字旁。所以说这个名字中带鬼也是有一定的阴气的。人们不愿意将这种名字中带鬼的树种种在自己的家中。另一方面则是现实方面的考量,因为槐树这种树比较招虫子,所以人们不愿意在家中种这种树。

老祖宗:“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指哪5种树,为何不能栽?

桑树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种植桑树呢,因为我们出于现实方面考虑,会认为古代小农经济要用桑养蚕,所以在家里种桑树的话,非常利于人们养蚕缫丝。那么为什么即便如此,古人还是不愿意在家里种植桑树呢?其实这也是和读音有关系,讲究一些的人会认为桑树这个“桑”字和奔丧里的“丧”是同一个音,在家里种这样的树的话,寓意不太好。有时候大家可能在村里会看到路上有人种植桑树,但在家里大院中种植桑树的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家知道桑树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可以让人们养蚕。所以人把桑树种在道路上,这样既可以养蚕,又不会触霉头,可谓是一举两得。

老祖宗:“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指哪5种树,为何不能栽?

因此,选择在家中种植的植物时,有各方面的考量,有针对读音的考量,有针对自行的考量,也有针对一些现实方面的考量。而古代比较讲究的那些,人们可能会在家里种一些石榴树,或者一些牡丹花。石榴树寓意着多子多福,而牡丹发则寓意着富贵,在家里种这样的植物的话,寓意比较好。

老祖宗:“五树进宅,人穷家败”,是指哪5种树,为何不能栽?

综上所述,从人们对于槐树,松柏,梨树,桑树这些树的厌恶以及对于石榴,牡丹这种花的喜爱,也可以看出古人在选择自己住宅的植物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考虑观赏价值或者经济价值,是有针对字形读音等等各方面的考虑。因为种植在家中,就意味着这棵植株不仅是一颗简简单单的植株,它和你的家庭的发展有了某些的联系。所以说古人在这方面是有着自己非常缜密的考量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一些逻辑,这些逻辑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大家在选择家中的植物时,也是可以多多考虑一下。

欢迎关注,谈笑风史,感受古人的魅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