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你想通过学习写作实现投稿变现,一个人默默听课,还没有等到写第一篇稿,或者课听不到一半就自动放弃,因为看不到结果,感觉听着很会,动手就废,无法坚持。
可是如果你进入一个学习小组,群里负责人(助手或者群主),定期在群里更新内容,分享写作技巧、心得,让已经获得成功的学姐分享他们的经验,还有他们的收入截图,你是不是又燃起斗志?
即便一个简单的作业练习,你觉得今天太累,不想完成想早点休息,可是你看到群里老师发来一条信息,XXX已经完成作业,并通过审稿,获得稿费,以下请谁发表讲话,你是不是又有了动力?不睡了,今天要完成,起来写完再睡!
这就是社群的社交磁力,通过在群里分享相关信息,推动社群成员持续改变自己的力量。

但是找到这样的群体并不容易,《如何想到做到》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找到并借助这样具有社交磁力的强大社群,让我们实现想到又做到。
1.成功社群具备6个解决人们心理需求的要素
信任的需求:如果群里的成员表示互相信任,不论他们之间是否是同事、邻居、同学、家人等关系,或者是陌生人,他们更乐意去学习,保持更开放的心态,更愿意改变。那么他们会很自然地相互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和烦恼。社群可以通过聊聊一些日常琐事,分享个人心事来创造这样的信任需求,并最终实现持久改变。
融入的需求:大多数人都有融入某些社群的需求,比如社区群,团购群,家长群,各类学习打卡群,小说群,角色扮演群,领读群等待。比如想建立一个社区团购群,就要建立明确的社交规范,群公告,注意事项。具有明确社交规范的社群,在实现可持续改变方面更成功。
自我价值的需求:我们都喜欢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如果有这样的社群,那么我们更容易坚持。
社交磁力的需求:我们想要现实可持续改变,需要加入一个具有社交磁力的社群,如果不具备,我们很难有动力去坚持自己想要做的改变。
获得奖励的需求:如果人们的某些良好行为得到奖励,他们就会持续干,最终这些行为变成习惯。
赋权的需求:人们需要感觉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们才会觉得自己被赋予了权利。如果一些人从属对其赋权的某个社群,并得到榜样和导师的引领,那比其它不从属这个社群更容易实现持续改变。

2.成功社群的建设和成员结构特征
什么样的群体才可以持续改变?
书里讲了一项研究,招募榜样启动“HOPE”社群,再以此为模板加以干涉,得出的结论是较大的社群必须有15%左右的人是同伴榜样,所以如果想建一个100人的社群,就应该找15个人作为同伴榜样。
榜样的要求标准是,与即将要加入社群的其他人有着相同的人口统计特征和心理特征。
比如,我们想建立一个社群,对象是高中社群,目标鼓励完成家庭作业。
首先我们要找同伴榜样,他们得是高中生,同时必须在期待进行的可持续改变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他们坚持完成了家庭作业。他们还得有意帮助别人,擅长社交。然后邀请他们参加培训,明确建群目的,并赋权促成他人改变。
充分发挥同伴榜样作用,建立信任感。接下来开放社群,邀请新人加入,这个过程有可能不是很顺利,有的人可能进群之后会退出,为了让社群更加吸引人,这个时候就要让榜样发挥作用,他们与新人沟通,创造信任感,让新人充分放松,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或者困惑和需求,榜样并给予恰当的点赞或认同,以调动新人积极参与进来,先加入的新人同时也带动了后加入的人的参与感,从而创造了社交磁力,从榜样的鼓励里,社群成员获得了信任感,感受到了来自社群的支持,于是有了改变的动力。
给予榜样恰当的奖励,让社群遵守社交规范运转,实现建群的目标。当社群开展几周后,先加入成员基本不用榜样指导了,他们开始扮演榜样的角色,来鼓励后加入的成员接受社交规范(群规则)。这一过程中定期给予同伴榜样奖励,12周过后,同伴榜样的任务完成,之后不再定期发放奖励,让社群自行运转。
试验证明,这样方式建立起来的社群,退群人数很少,能持续帮助人们实现持续改变。
可以看出,同伴榜样在建立成功社群的作用很大,书中指出大量的试验证明成功社群需要以下4类同伴榜样:
1)专家 跟有影响力的专家合作。他们可以是在这个领域经验丰富,或者已经获得一定成绩的人。
2)名人 可以是这项领域的网络名人。
3)传播者 喜欢社交的人群,乐于分享、发圈,帮助传播。
4)本土榜样 如果不认识找不到专家名人,也没关系,可以让群里热心的成员帮忙宣传、寻找本地榜样,确保社群成员获得极佳的体验。
正因为社群具备这些特征,它让人们感到不再孤立无援,让人们找到归属感,得到可持续改变的力量,实现了想到做到。
回想你是不是因为需要在某方面的改变曾经也加入过某个社群,但最后退出了?是什么原因退出,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让你改变的吸引力和动力?是不是因为不具备成功社群的特征呢?
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想要在某一方面获得可持续改变,实现梦想,不如找这样一个强大的社群一起进行你的计划,它会让你实施起来更容易、轻松、更有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