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关于黄河的艺术作品,很多人应该会想到《保卫黄河》,该曲目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抗日军民间广为传播。
且不仅仅是国内,《保卫黄河》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节奏快,氛围恢弘大气,甚至被一些国外友人当成比赛时使用的伴曲。
可以说,黄河被绝大多数外国人熟知,他们知道这是中国的母亲河。而黄河一直以来确实滋养着炎黄子孙,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意外状况”,比如说变成高出地面10米的“悬河”。这种情况是由于河底的泥沙淤积过多导致的,且对于两岸的居民威胁还是很大的。因此许多人很疑惑,为什么国家不清理河底泥沙呢?
下面就从黄河如何成为悬河,为什么国家不选择清理河底泥沙以及这些年国家对于黄河的治理成效这三个方面切入,来聊聊针对这条流淌万年的母亲河,我们到底做了哪些举措。首先,为大家分析一下什么是悬河,以及黄河又是如何成为悬河的。
黄河已是“悬河”
悬河也叫作地上河,指的是河流的河床已经高出两岸,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带,因为这里的地势比较平缓,有利于泥沙的堆积。当然,先决条件是河流的泥沙携带量很大,像黄河与长江相比,就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黄河的悬河地带,处在桃花峪到入海口这一段,全长大约768千米。当泥沙淤积异常严重时,该段的河床甚至可以高出地面十米,因此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悬河”代表。
其实从古代时,黄河流域内就已经出现了“悬河”的现象,所以这一病症可以说出现很久了,一直很让人头痛。古代民间就有相关的谚语,比如“道光廿三年,黄河涨上天”,而这种悬河一旦决堤,那么就会对附近居住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以说“水灾”的毁灭性还是很强的。专家分析了自河南郑州桃花峪到入海口这一段的悬河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
由于下游地形开阔低缓,使得河道纵比降由中游的平均0.74%降为0.12%, 水少沙多,属典型的淤积型河道。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明显高于两岸地面,开封段河道高于开封市地面8米,局部地段达10米。
那么,黄河的悬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真的只与河流的含沙量有关吗?当然不是,不过我们还是要从含沙量说起,毕竟它属于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上游而来的大量泥沙,那么悬河就没有形成的物质基础。
黄河的含沙量一直独占鳌头,居于世界河流的首位。因为它经过了黄土高原,所以裹挟泥沙奔腾向下也很正常。根据黄河陕县水文站监测到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其平均含沙量为375公斤/立方米。
有了巨大含沙量这一先决条件后,地势和地质构造也尤为重要。我们在前文中就提到,必须是平缓的中下游,才有可能形成悬河。而将目光聚焦到桃花峪这段悬河的河道就能发现,它的纵比降平均为0.12%,本就属于淤积型河道。而华北平原的地势又非常平坦,这就给悬河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时候人们应对这一情况的方式就是加高堤坝,但是这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淤积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古代的劳动人民就一直这样在这种“循环”中忙得焦头烂额,而最终悬河决堤还是会危害一方百姓。
而到了现代,我们有了更好的清淤工具,面对高出地面10米的悬河,国家为啥不选择清理河底的泥沙呢?
清理泥沙是“治标不治本”
许多人觉得,黄河的“悬河”不就是因为泥沙的淤积才形成的吗?既然如此,我们就将这些河底的泥沙清理出来,不就能完美地解决问题了吗?
确实,这种方法能够解决眼下悬河的问题,但确实“治标不治本”的。因此,不仅清理的难度很大,且由于黄河是“奔腾不息”的,那么一旦有泥沙被带来,就要准备清理,因此清理的频率也会很频繁。
相关文献显示“悬河”治理在明清以前主要为“排洪排沙”,明清后为“集流排沙”,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上拦下排,两岸分治”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三次培修大堤,取得安流50余年的成果。
因此,国家不采取清理河底泥沙的方式解决黄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就是泥沙的携带量和增长速度很快,虽然在下游地区黄河的水流速度已经没有那么湍急了,但是想要依靠船只进行清淤还是要费些功夫的。
尤其是在夏季泥沙量最大的时候,清理的速度可能是赶不上淤积速度的。所以这种解决方法并不是绝对有效,而清理不及时导致“悬河”决堤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就是我们所说的“治标不治本”了。毕竟黄河的大量泥沙都源于上游,如果我们不从源头解决问题,只想着从下游入手,那么面临我们的就是“循环往复”的清理。这从本质上来说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再者清理泥沙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说造价还是很高的。
所以,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治理黄河的问题,还是得从根源也就是上游出发。像清理河底泥沙这种做法充其量只是“隔靴止痒”罢了,即使今年成功,明年悬河依旧会卷土重来。
那么,专家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不如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哪些优秀的解决方案,用以解决黄河“悬河”的问题。
悬河治理方案
黄河的种种特性使得科学家一直对其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在2019年的9月时,国家领导人还召开了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提出未来治理黄河将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使得大家对于黄河的探索和设想变得更多了,其中有关于黄河悬河治理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就是“河堤赛高”方案,其实目前也有用到这一手段。简单来说就是继续加高已有河堤的高度,不过这种方案可能会使潜在决口的几率升高。并且这类方案的耗资也很多,所以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在许多人眼里它和清理河底泥沙一样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第二种则是将黄河下游进行人工改道。实际上,人工改道这一方式早在汉代时就有人提出了。在治理黄河的这些年间,也一直有人这个方法,并且从黄河的自然改道历史来看,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还是挺高的。
专家霍有光提出了利用黄河原有北岸大堤,在其北再构筑一条大堤,将黄河平行北移令其落地的设想。认为北移工程施工简单易行,不存在较大搬迁问题,旧河道不仅可偿还新河道所占土地,还能节约出土地1300平方公里。
第三种就是稳定现有河道,并且对其“延寿”的方案。这一方案可以通过地质工程原理,使河道冲淤时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起到减轻悬河隐患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打桩淘沙”的方式解决问题,从郑州黄河大桥就能看出其可行性。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方案以外,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其他解决方法。总之黄河的治理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是如果想从根源解决问题,还是要从上游出发,尤其是黄土高原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一旦提高了该区段之内的植物水源涵养能力,那么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