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七七。
在短视频霸屏的时代,我们很多的价值观念、喜好善恶缺少了自己的判断,更多的则是来自外界的输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但是,别人的观念就一定是对的吗?也许这个还有待实践和考证。
喜欢的的博主昨晚发了这样一个投票题:
教养和家境有关吗?
看了看投票区,大部分人竟然都选择了“有关”,而我则默默打了个叉。
教养、家境,到底谁是因,谁是果,我想和你说说我的看法。
01
不知从何起,教养和家境竟挂上了钩。
当刷到短视频里家境富裕的孩子文明礼貌,招人喜爱,你会发现评论区都是清一色的“原来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怪不得素质这么高”。
反观那些看起来穿得破破烂烂没文化的工人,则被大家直接不加思考地贴上“素质极差”的标签。
在很多人的观念就是:
家境越富裕,越能接触到上层人士,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行道德;
而那些底层人士,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读书,身边也大多都是文化素质低的人的存在,自然也没什么良好的品行修养。
这个观点看似符合一些理论逻辑,但如果说“所有的”有钱人都注重自身的品行道德,“所有的”底层人士都没教养,那就不符合现实了。
因为现实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绝对”二字。

02
当你看多了人和事,你会发现,教养——是装不出来的。
前几天和朋友在西餐厅吃饭,一坐下就看到隔壁桌一家三口的“与众不同”,虽然不认识所有的名牌,但有的人真的会自带高贵,举手投足间就能看出气度不凡。
本想再多看两眼,不巧一位服务员在给他们上饮料时,后面的一个小朋友嬉戏打闹,一不小心托盘没端稳饮料全部撒在了那位母亲的胳膊上。
原本还优雅得体的母亲瞬间变了脸色,并发出尖细的声音质问着服务员:“你怎么回事?眼瞎吗?”声音大到周围的人纷纷侧目。
服务员惶恐的一直弯腰道歉,但那位母亲仍然不依不饶,继续骂骂咧咧,直到经理过来亲自给她道了歉,并赠送了一份小吃,这事才可平息。
看完全程的我,不由得扭头对朋友说:“教养这东西,原来真的装不出来。”

03
富裕的家庭可以滋润肉体,穷苦的人家也可以安放灵魂。物质无法跨越阶层,但灵魂可以,品行可以,教养可以。
与此同时我竟想起了之前另一件事。
当时下了班坐地铁回家,疲惫不堪的我刚落座不久,便掏出手机,与周围的“低头族”一样刷起了抖音。
中途上来了一位浑身是泥土的工人,他环顾四周,发现了一个空位,随后拿出一卷报纸,铺在了那个位置上才缓缓落座。紧接着,他从口袋掏出耳机线,插在手机上,默默刷起了短视频。
眼前这一幕,我在心里敬佩的同时,也羞愧的赶忙调低了自己抖音外放的声音……
本是两个不同经济阶级的人群,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素养,竟也如此的大相径庭,不免让人大吃一惊。
潜意识里有教养的富裕家庭却在关键时刻缺了教养;本应该让人觉得素质不高的工人,竟在那一刻表现出让人赞叹的教养。
所以教养一定和家境挂钩吗?并不一定。
我们没法决定自己的出生家庭,但我们仍可以选择是否要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有时候人会在无形之中划分为三六九等,可它的分法,也不应该是以财富作为标准,而是以人的品行为标杆。
富裕的人,如果道德败坏,品行不佳,不懂得体谅别人,也只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经济不济的人,如果品德高尚,谈吐处事皆为别人考虑,即使是朴素的外表,却拥有富足的灵魂,值得被大家所推崇。
教养同样也无法伪装出来,因为伪装出来的教养,总会让人看着别扭,也总会在一些小细节上露出马脚,“细节见人品”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最后
什么是最好的教养?
最好的教养就是与人沟通相处间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让对方难堪;
与人交友只看其优点,而非盯着对方的缺点不放;
对方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做到一视同仁;
不会拿自己拥有的,去炫耀别人没有的。
时常让人感到如沐春风,相处间没有压力的朋友,就是把教养发挥到无形的境界。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当别人不小心撞到我们时,也轻轻地回一句“不好意思,你没事吧?“
你有多善良,这个世界就对你多美好。
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愿你坚定而温柔,自信而谦恭,阳光而透彻,要相信始料不及的运气,会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1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