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升值季#4月18日,武汉市医保局发布通报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造成医保基金损失2334万余元。
前几年听过一则关于该院的八卦,当地一所普通高校里有位导师的理学/医学硕士弟子基本稳进这医院,因为导师的另一半管着骨科……如果没升上去,被司法机关带走的应该就是那位导师的家人了。
套保这种做法现在明显不好耍了,不说国家医疗保险了,光说车险吧,有全险的豪车车主遇到事故有时候会善心大发表示自己有全险愿意揽责,但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不一定这么写啊,保险公司那边必然要根据事故认定决定赔不赔,精于计算的保险公司不愿做冤大头,国家主管的医保必然也不愿,医疗机构的套保行为被遏制是必然的。
再早些时候,骨科靠得是回扣……像某三甲医院(非省会,但医院很不错)骨科的大主任,据传政策没严起来前年入七位数挡不住,所以基本不看工资表的。我当年读书的地方,有个三甲医院的院长带领他院某手术科室一度名列全国前十,老行尊了,那医院还有外籍医生。后来医院员工收托管该院药房的医药公司红包八位数的事被查,最后院长吃了瓜落,没多久年龄到站便退休了。医务人员靠灰色收入的时代基本宣告结束了,那些年一度远超工资收入的回扣在很多医院消失已经很久了。
咱也不知道现在牛人们做到高级一年能赚一“爽”不,如果跳出头部医院那些卷王的世界,当下再次成为时代王者的是能自立门户的名老中医,这类诊所推动成本低,有名气后又有比较丰富的病源,像京城癌症方向的那几个老头老太,自家门诊的流水是惊人的,临床主任们开门诊不会有这效果,一来科室划分精细,未必能胜任全科工作,二来大型医院呆久了,太过依赖医院体系的支持。
而某边缘科室差不多算行业一哥的大哥大,辛苦跑穴、搞会议、搞公司、pr、指点各地工作,这种偏离本职的打法前几年一年也就七位数,后来不知道有没有做大做强。外科部门最精尖的活更是离不开医院体制,又不是人人都搞得动像样的私立医院的,不过外科大手子的优势是可以“飞刀”打工。同样容易独立的口腔科不做大也打不过老中医,不过能自己干的口腔科医生收入已经不少了,而像样点的专攻皮肤科尤其中医皮肤科的小大夫在好地段站住脚跟,自己做一年50不是梦,我老家地级市还有个从三甲综合医院跑出来的中医博士自己去搞内科门诊了,压力小,钱也比在医院多,肛肠科、男科也是比较容易独立的科室。类似的还有那些脑子灵活吸收公立医院外溢脑瘫、自闭症病源的治疗师,医保政策应该是有倾斜的,完成最初积累后可以顺势雇人把规模扩大。
寒冬来临,除了投靠体制,有门可以独立的技术也是过冬的法宝啊。
娱乐行业同理,项目减少的当下,能作为核心推动电影大项目的演员不过一掌之数,算上导演、制片也不过寥寥数人,像贾玲同志,愿意投她的不少,但她自己现在对执导相当谨慎。
电视剧头部项目当前还不算冷,但这类电视剧项目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长视频平台要盈利必须把成本压下去,头部的价格上来容易下去难,还在僵持中,不过行业现在半死不活的,身段灵活的机会必然更多。在全行业降薪的环境下,底层挨得打更狠——身处一个不稳定的行业,工作机会减少的同时酬劳也在降……
电视剧行业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平台当下选择的搞头部项目的破局模式和有关部门想推动的“小大正”是相悖的,“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第一核心是“小成本”,铁了心搞,政策面办法很多的,某些限制制作体量的政策已经在吹风了。
另一方面,动辄九位数的大项目明显是灰色地带滋生的土壤,除了水比较深的洗洗刷刷,“靠剧组吃剧组”这类和医务人员曾经“靠医院吃xx”异曲同工的靠灰色地带来捞钱的路子必然要被打击,除了21年被大鹅厂进去的制片人张萌(男)、18年被阿里送进去的优酷前高管杨伟东,电视台掌握话语权时期,风云变幻中进去的一众中高层故事也不少,像肖姓艺人的贵人于制片曾经负责购剧部的那家卫视,上级部门被双规的老领导正是于制片的贵人,和于制片顺利转业进入大公司做高管不同,胡姓艺人转型生活剧的制片方某省卫,当时的几个负责人后来被“一网打尽”。
与长视频平台的萧条不同,短视频目前倒是红红火火,这也让不少人找到了出头新路子,开诊所还要担心疫情无法开门的尴尬处境,做账号反而不用担心这些,不过,短视频主打的带货式创收方式好像挺……
当然,202x,只要不黑不灰,对大部分人来说,有点傍身的东西还挺不错的,不是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