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国历史上,皇帝最夭寿的时代,也是一个不孕不育症流行的时代,有多达六位皇后都怀不上娃。
也在这个朝代,有个叫孔融的,让了个梨
有一个卖草鞋的,后来成了皇帝,有一个法师,用一碗碗神秘的符水,成功让濒死之人死而复生。
但最著名的还是,东汉爆发了黄巾起义,然后分了三国。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大汉王朝 ,和大家一起探寻这段难忘的历史。
刘秀埋雷
说起汉朝,必然会提到汉高祖刘邦,那年,他在楚汉之争中大败项羽,一统天下,刚坐上龙椅,就将异姓诸侯王一一消灭,秦末贵族也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政局趋于稳定。
后来,雄才伟略的汉武帝登场,又天降了猛男霍去病,这两人舅舅外甥一携手,直接打通了河西走廊,狂K一众乱蹦哒的匈奴,开启了汉武盛世。
到汉宣帝时期,大汉更是国力极盛,位居世界大国之首。
不过,到了公元8年,发生了一件小事——王莽篡汉。
这位仁兄可不一般,毕竟他刚篡位,就改汉立新朝,力废农奴制,还支持造飞机。
种种过分先进的理念,让大家纷纷断言,此人必为胎生魂穿!
但清新脱俗的改制大业,多少有点儿费命!
在他统治期间,很多势力因为利益受损很不爽他,到处给他下绊子;再加上灾荒不断,瘟疫横行,导致百姓民不聊生,纷纷起乱。
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王莽的统治,很快就被他远亲的远亲刘秀,给推翻了。
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本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但由于推恩令,再加上其祖上并不受宠,到他爹那代,也就是个小县令,据说跟他一个祖爷爷的,还有卖草鞋的刘备。
刘秀是万古谨慎皇帝第一名,他先是担心丞相制度出权臣,毕竟王莽不就是这样篡位的吗?于是废丞相,设三公,又立尚书台。
后又想着曾陪自己打仗的兄弟们(云台28将),手里兵权有点重,于是开启“杯酒释兵权”东汉版直播,让哥几个提前退休。
想着读书人最是忠君爱国不过,于是他广设太学,大力招他们当官(荀彧:生食汉禄,死为汉臣)。
一番“集权”操作后,刘秀心中狂乐,因为按他推测,这千秋万载的帝位,妥妥属于他老刘家。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菜已备好,结果油不够了。
他的种种安排,都因为子孙的寿命太短,而夭折折上折。
毕竟整个东汉皇帝圈里,就数活了63岁的刘秀本秀最长寿。
含他在内,东汉皇帝的平均在世年龄约为26岁,平均登基年龄仅有10岁。
幼帝登位,直接导致了子幼母壮,皇权旁落到了他们的母亲手中,而这些女人又大多深居后宫,权力便转移给了她们的父亲和兄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戚干政。
这群亲戚们,不仅有钱有权还有闲,过得很是逍遥自在,唯独让他们不爽的,可能就是某些士人官员,整日里以国家社稷为先,干活贼卷不说,还动不动就各种批评。
但小皇帝总是要长大的,成年后觉得情况不太对劲。
这普天之下,四海之内,不都是属于我的吗?怎么我想娶个媳妇儿得我外公说的算,跟大臣们聊个天还得看我大舅的脸色?
为了皇族的尊严!为了皇权的自由!他选择争权。
但即便是选择争权,小皇帝身边可以依靠的人也不多,而且即便是有意识地争权,他们也很少选择老祖宗刘秀给他们准备的“忠义之士”,因为士官卷起来他们也挺累的,如果做错了啥,他们也得受“批评”!
最终,小皇帝选择了身边的宦官,一方面宦官关系网十分的广,一方面他们没有子嗣私心也少,再加上他们所求甚少,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那种,十分好用。
因此,东汉的朝政大权,经常在外戚与皇帝亲近的宦官手中交替,两方争权,硝烟不断。
但这样的情况,受到了士人官员的强烈反抗,不选我也就罢了,顶多说你们没眼光,但你们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把百姓搞得民不聊生是什么鬼,
而且为啥皇帝还有点像是被宦官给利用了的感觉?
于是纷纷上奏,多采用直言进谏的方式。
起初,他们觉得树大自直,完全将希望寄托在小皇帝长大后脑子就会清醒上,虽然招人烦,但也起了些作用。
后来,他们一说话,皇帝宦官外戚都纷纷撇嘴,再到后来,有的干脆就直接摆烂。
群臣没了办法,但“太学生”们看不下去了,纷纷聚众抗议。
要知道,在刘秀的一手培养下,这些人早已经成了一股大力量,他们不但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开始动用社会舆论引导风气,这让宦官和外戚十分担忧,都开始了对于士人官员的打压。
于是东汉后期便出现了,以皇帝为首,宦官为辅的皇权阵营;以读书人为主的士人阵营;以皇后亲戚为主的外戚阵营,三足鼎立的局面。
黄巾之火
在宦官与士人集团的PK中,爆发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汉桓帝听信宦官谗言,将众多名士以及清流官员纷纷下狱,后将其流放,终身不得为官。
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在汉灵帝时期,宦官巧言诱骗未成年皇帝,导致百余名名士被下狱处死。
那时,边内天灾频出,四处非旱即涝,蝗虫不减,边外羌人频频侵犯,反反复复,始终不断。
但这在汉·倒数第二代·灵帝眼中,都不是大事儿。
因为要兵嘛就从百姓抽,要钱嘛就从百姓抠。
因此,无论是西北兵役、各种朝廷规定的杂税,还是各路地主十分猖獗的圈地行为,都重重地压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他们要么就流离失所变成流民,要么就卖身地主为奴,失去自由身。
一时间,流民肆虐、饿殍千里,又由于尸体大多无人收敛,导致瘟疫横行,成了恶性循环。
平民百姓就理所应当受到欺压吗?
显然不是,暴风雨来临前夜,平静的背后总隐藏着躁动。
巨鹿人氏张角(今河北省平山县西南),凭着一手乡间医术和他的“法术”,自称太平道大贤良师,广设道坛,为感染瘟疫的民众免费治病。
一碗碗兑了符纸灰烬的灵药,发给了下跪忏悔的人们,很多人喝下后竟有奇效,几天后病情就有所好转。
但我想,这些人估计喝白开水也能好,把符水当灵药,严格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心理疗法,一碗“安慰剂”下肚,能不能好全看天意,要是真有个啥大病,喝再多符水还是活不了。
但即使这样,张角还是声名鹊起,名声在外,毕竟活着的都说好,说不好的估计也没活着。
各方百姓纷纷聚集,求他救助,奉他为仙师。
就在朝廷敛财越加过分,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之际。
张角偶然获得了一本经书《太平经》(又名《太平青领书》,现收录于《正统道藏》第119卷),这本经书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济穷,自食其力,达天下太平。
张角看后心有所感,他觉得,官家对百姓除了压榨,就是压榨,一点善良与美好都没有,又哪里能达到天下太平的美好世界呢?
自己也算是万千百姓的头头,看着他们受苦受难,而朝廷却只顾自己享乐,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推翻这个羸弱无能还吸血的朝廷呢。
于是,他四处宣扬太平经内“反对剥削,主张平等”的观点,以自食其力达天下太平为主旨,以善道教化天下,开始主动招揽流民信众。
他派出8名弟子,利用“太平道”的组织名,在治病的掩护下,顺着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传道收人。
随着传道的时间拉长,太平道的名字,逐渐遍及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包括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
而无数百姓早已流离失所,无所依托,看着眼前想要反抗的张角,以及太平经内描述的那个美丽的太平世界,都心生希望。
与其浑浑噩噩熬命,为什么不追随他,和他一起打拼一个美好的世界!
在张角的号召下,太平道前前后后共招揽了近四十万的贫苦百姓,而这个人员规模还在不断变大。
这样的举动虽然引起了部分官员的重视,纷纷上奏,但经过一些有心人士(地方豪强)的“弱化”,让朝廷起初并不觉得“太平道”有多严重,反而还认为这样可以安抚百姓,便放任自流。
世道本就民不聊生,对于一些地方豪强来说,只有世道乱了,他们才有机会冲破朝廷束缚,解除党锢,所以他们放纵黄巾,养寇自重。
还有部分官员,虽然察觉情况有点儿不妙,但汉朝所实施的问责制,不管是不是你的原因造成的,只要是在你辖区发生的,你就得背锅。
于是思虑再三,为了逃脱问责,保住头顶的乌纱帽,纷纷选择装聋作哑。
那说到背锅,背锅侠他就来了!
弘农杨家的杨赐,也就是杨修的爷爷,官居太尉,以正直敢谏著称。
他厌恶地方州郡官员玩忽职守,掩耳盗铃,一发现事态严重后,便连夜派快马,加急上奏,不仅详细说了自己的调查情况,还附上了宛如“釜底抽薪”的解决之道。
其言:“简别之流,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意思就是,把这些流民都送回户口所在地安置,再抓住起义军的头头,搞定了他们就能万事大吉。
计策是好计策,马也是快马,奏章也成功送达,然而,皇帝不在。
此时的汉灵帝正与妃子寻欢作乐,享齐人之福呢,送奏章的大臣则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打扰了皇上的兴致,于是,这份奏章就被积压了!
可怜了忠义之士杨赐想背锅还没背成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辜负了他的一番好意,至少……张角很在意。
没错,张角收到朝廷的内应传来密报,杨赐要告他。
虽然是危中之危、险中又险,但还好皇帝昏聩送了一波助攻。
这里看上去只是巧合,细想之下却也在意料之中
这次张角能化险为夷的背后,定然是有人在暗中帮他
至于是谁?不得而知,只能说几方阵营都有可能,要不张角怎会在第一时间就收到密报呢?
什么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宦官,也难保其中不会有人因张角给得太多而当一回间谍。
什么被定义成“忠义之士”的士人团,他们早就不满朝廷被一群宦官搞得乌烟瘴气
至于地方豪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或受士人,或受党锢之乱的迫害,也希望借黄巾之力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这暴风雨来临前夕,几方阵营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张角这边,大业未举,就被告发,他立即警醒,马上找来了自己的兄弟——张梁、张宝。
兄弟三人加快行动部署,按照军事化组织民众,动员人们集结,并将分散在各地的信众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方方设立首领名为渠帅,号令部众,由他统一指挥。
张角还派自己的左膀右臂马元义,组织荆州、扬州等长江一带的徒众,秘密向邺城集结,准备潜入京师洛阳。
此行目的,一方面是游说皇宫中的大宦官:封谞、徐奉,邀请他们加入太平道;另一方面,则是等大军攻入洛阳,计划来一波里应外合。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张宝自称地公将军,他们以头系黄巾为标。
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
将举事之日定为光和七年三月初五(公元184),农历甲子年的甲子日。
起义爆发
公元184年正月,夜,东汉首都洛阳的各大衙门突然传来几声狗吠,随后面蒙黄巾的数人,在衙门外墙上涂涂画画。
第二日,百姓发现上面赫然多了两个大字——甲子!
一时人心惶惶,朝廷下令彻查。
二月中,一个人影闪进官府,来人正是马元义弟子唐周,他面色谄媚,如云流水的举报了马元义等人的潜藏地点,以及黄巾军要暴乱的计划,官员大惊,即刻上报。
随后,整个洛阳戒严,关闭城门,搜捕黄巾军。
二月末,官府于洛阳附近的河内郡山阳县等地,搜捕出马元义等近千名黄巾军。
除马元义以外的黄巾军直接被处死,马元义被押送洛阳,执行车裂,以儆效尤。
一时之间,洛阳城内,议论纷纷。
待到消息传到冀州,张角悲痛交加,随即派快马信使,星夜驰告各方,不能再等了!立即起事!
黄巾大起义被迫提前爆发。
各方收到消息后,从黄河北岸到江淮两岸,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是裹着黄色头巾的起义军,他们势如破竹,不仅烧毁官府、杀害吏士,还四处劫掠,杀富济贫,一月之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燃起了熊熊黄色焰火。
无数百姓在战争与呐喊中沸腾起来,纷纷戴上黄头巾,加入战场,八州响应,势头越来越大。
此时,在皇宫内的汉灵帝这才惊恐万分,连忙下诏,派人平叛反乱,但洛阳现在却已经被三方包围,危在旦夕。
张角三兄弟率主力大军,活动于冀州地区,给京师洛阳形成东北部的推进压力。
卜已率领部分起义军与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形成合抱之势,由东郡、颍川、汝南、陈国一线,从东南部向京师洛阳推进。
张曼成率领南阳黄巾军,兵聚宛城,与南阳朝廷军展开战斗。
冀州告急、颍川告急、南阳告急!
一匹匹快马疾驰,方向洛阳!
一位名叫应劭的官员,曾如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八州并发,烟炎绛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
汉灵帝见太平道如此厉害,他急了!慌忙于3月戊申日(184年4月1日),委任国舅爷何进,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屯于都亭,镇守京师;
又迅速在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个京都关口,设置关隘,以防黄巾军攻入。
同时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讨伐京北面的黄巾军,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讨伐京南部的黄巾军。
到如此,汉灵帝仍旧心有戚戚,于是和群臣商量,这可咋办?皇甫嵩上奏说:
“咋办我不知道,但要是太平道和牢房里被囚的士人集团联手,那可真就不好办了”
汉灵帝一想,说得对啊,于是急忙下诏,释放牢房囚禁的士人。
皇甫嵩又言:
“现在朝廷的兵,数量上根本不是黄巾军的对手,这没有兵怎么打仗,不如招点人来一起帮忙吧”。
汉灵帝觉得,爱卿所言甚是,于是再次下诏,鼓励地方官府、豪强地主,招募武勇,协助官军平乱,当时,刘备、曹操,孙坚均在其中。
狼烟起
在最初的战斗中,黄巾军势如破竹,而朝廷军则连连败退。
北部战线陷入胶着,南部战线的皇甫嵩兵败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被波才率黄巾军给围了城。
直到5月,战情才有转机。
朝廷见皇甫嵩被围困,想着再不救就得被打穿到皇城了,于是急忙派:骑都尉-曹操、率军救援。
不过援军未到时,皇甫嵩就已心有成算。
因为黄巾军大多为贫苦百姓,行军作战的经验不足,他们打退朝廷的军队后,都很开心,围了皇甫嵩的军队后,直接就绕着城口,扎堆坐下,完全不会考虑营寨的地理环境。
而他们所在的地方,恰巧是杂草丛生之地,再加上天气干燥,极其易着。
于是皇甫嵩挑选了一个起风的傍晚,命士兵携带火把,暗暗出城。
一声令下后,火把点亮了整片草地,随后士兵大呼进攻,城墙之上也突然冒出无数火把,战鼓被击响,皇甫嵩率领军队打开城门冲入敌阵。
原本已经休息的黄巾军大乱,无数随军的老少妇孺被杀,其余人四处奔逃。
不料又遇上曹操的援军,被皇甫嵩、朱儁以及曹操三面夹击,一时间数万人被斩于城外,官军大胜。
在黄巾军的战斗中,像这样的缺乏经验的失败,不在少数,而且随着战线拉长,颓势越加明显。
8月,皇甫嵩到达东郡仓亭,大破、生擒卜已,斩杀七千多人。战局关键时刻,张角却因病去世。
法师病亡,黄巾军的士气受到重挫,面对训练有素的朝廷军队,以及紧迫的战事,人公将军张梁,接过了统率的重担。
10月,张梁所率黄巾军,遇到了皇甫嵩及董卓的追击,随后,双方在广宗展开决战,皇甫嵩再次发动夜袭。
在黎明时分,率兵冲入敌阵,张梁及3万黄巾军将士拼死抵抗,战至下午,最终不敌,全员战死。
另有5万人,在城破之后投入滔滔清河,人数之多,河水为之断流。而张角,也惨遭破棺戮尸,他的首级被运回了京师。
11月,地公将军张宝被皇甫嵩及钜鹿太守郭典围困下曲阳,随后战败丧命,徒众十余万人被斩杀。
到此,这场自古以来,第一次加了宗教buff的农民起义战争——黄巾之乱,暂且平息。
虽然这场战争声势浩大,但其实仅持续了不到1年的时间,细细想来,败的如此之快,也在意料之中。
从黄巾军内部而言,预谋之初,便惨遭背叛,然后仓促起事,导致集结并不到位;
而且,整个黄巾军都由普通百姓构成,不仅没有将才首领,还普遍缺乏行军作战的经验;
最后,张角低估了人性的复杂,虽然抱着天下太平的美好期望,但在民众暴乱后,有不少的黄巾军是有样学样,比之前的朝廷官兵,更残暴的对待农民,流失了民心。
外部原因来说,黄巾军面对的并不止朝廷的军队,他们的敌人是整个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
而这场农民的暴动背后,还隐藏着属于士人及各地豪强的操纵,所以起义军的战败在所难免。
黄巾之乱虽已告一段落,但大汉王朝三方势力的尔虞我诈仍在继续。这其中,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战队,最为嚣张,简直权倾朝野。
在朝廷军队与黄巾军队的对抗中,汉灵帝的亲信——宦官左丰,被派往军队中督军,这条战线也就是天下的大儒,刘备的老师,袁绍的军师,卢植将军所在之处。
左丰一到军营,便顶着视察军情的名头作威作福,无数随行官员对其巴结讨好,与卢植相近的官员,纷纷规劝他向左丰意思意思。
但卢植看左丰,那是士人看宦官,死仇对世敌,哪有什么好脸色,一点儿也没意思。
卢植不肯向左丰行贿,在左丰眼里那就是当众下他的面儿,心生怨恨的左丰一回到汉灵帝身边,就开始吹耳边风。
直言黄巾匪徒力量薄弱,优势在我,而卢植迟迟不发军出击,意欲何为,以我之见:他定是拥兵自重,打算造反呐。
汉灵帝听后火冒三丈,造反~这还了得!马上派人前去战场,将卢植押送回洛阳下狱,随后用董卓替之。
皇帝的偏护到这儿还没完,还更加明目张胆,前有卢植不行贿被囚,后又有赫赫威名的大将军皇甫嵩,因不愿意向宦官行贿被撤,看来是多少的军功,都不顶宦官的耳边风。
侍中向诩冒死上谏,给皇帝悄悄送了密奏,称黄巾之乱,全然是由宦官引起,应该砍了宦官的头,才能保佑大汉的江山社稷,不料汉灵帝转手就将密奏拿给了宦官看:
你看看,有人要你的脑袋。要我脑袋的人多着呢,他算老几?
言笑之间,送密奏的向诩就丢了脑袋。
黄巾之乱结束后,豪强地主也逐渐动作起来,正巧,刘焉上书,请汉灵帝将刺史改成州牧,掌握军政财权,以对抗各地残余的黄巾余部。
虽然有点养虎为患,但只要派自己人去不就好了吗,所以汉灵帝同意了。
然而,即便是亲信,时间一久,当惯了一把手,谁还跟你亲,再回去当你的手下,于是就直接造成了地方官员拥兵自重。
风云起,天地变。
东汉末期分三国
汉灵帝最终没能hold住原先的“自己人”,那些大小州牧们,他们拥兵自重,成了散居各地的大小势力。
而这些势力的产生,也为即将出现的无数枭雄豪杰提供助力,加上黄巾之乱也给他们刷满了经验。
刘备从织席贩履之徒,被封为安喜县尉,相当于安喜县的公安局长,地处冀州,离家不远,后又跟着老乡公孙瓒一起创业,收获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
曹操被封为济南国相,在任期间大肆打击贪官污吏,导致官不聊生,公元188年,接替被杀的刘岱,成为兖州刺史,镇压青州、徐州再次起事的黄巾军。
不过他边打边谈,最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他们成功收服,并从中挑选出10万精锐,将黄巾军改为青州军,这便是他后来起事的重要军事力量。
孙坚之前追随大将军朱儁讨伐黄巾军,作为佐军司马,他冲阵杀敌十分威武,后被朝廷封为别部司马,各处平乱后,官居长沙太守。
由于骁勇善战,才智过人,吸引众多人的追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横刀立马闯乱世,大汉王朝到尽头,三国时代即将来临!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我是长风,那我们下期再见了!
作者:奇闻观察室
文章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
文字版权归奇闻观察室所有
转载/引用请联系我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1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