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关于酒局文化)

道德经的光亮》研讨会论文: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朱岚

很高兴参加这个研讨会。首先向举办这次会议的岳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表示诚挚谢意、向《道德经的光亮》的作者范子盛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感谢民宗局领导对传统丈化的厚爱。在目前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下,他们为弘扬传统文化又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范先生不折不挠与命运抗争,他的事迹让人震撼,他的精神让人感动。从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人是如何挑战生命极限的,看到了人的伟大,更看到了一个靠思想靠精神活着的人是如何让看似残缺的生命完整而焕发出光彩的,看到了人的高贵。与其他研究者不同,范先生用“爱”来阐发《道德经》,他用心灵点燃和传递《道德经》的光亮。正如范先生所说,这光是“爱之光,是信心之光,是希望之光.是智慧之光”,这光不仅照亮了范先生的生命,也照亮了这个世界。

借此机会,谈谈个人对《道德经》的一点认识。

第一,《道德经》是中围哲学的高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儒家思想集中于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方面,较少哲学的玄思和对于宇宙与人生的深刻追问。道家则超然物外,更多地关注和探讨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规律。老子将“道”抽象、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道德经》成为用诗化的语言阐述宇宙的本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哲学巨著。用胡适先生的话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与西方哲学、西方文化相比,我更愿意将中国哲学和文化称为“东方智慧”,这种智慧是直观的、感悟的、综合的,是平和的、含蓄的、圆融的,但又是敏锐深刻、充满洞察力的。《道德经》就是东方智慧的最高结晶。另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是《周易》,《孙子兵法》则是这种普遍的智慧在军事领域的杰出应用。

第二,《道德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对于中国文化而言,《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孕育出一个学派、一个宗教,即道家和道教。就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来说,儒家与道家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入世一出世,共同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盈和活力。就中国文化的儒、佛、道三足鼎立来说,儒家关注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注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教关注人生烦恼的解脱,三者互融互补。形成中国丈化的有机整体,有学者有个很有趣的比喻,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则是药店——没有病时固然可以不理会它,但生病时最需要的却是它。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当现代工业文明遭遇困境时,中国文化尤其是作为东方智慧结晶的《道德经》何以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另外,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道法自然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天人合一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在道教,不了解道教就很难理解中国文化。

第三,《道德经》博大精深.其思想的光华是跨越时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道器”之说,“道”指的是本质和规律,“器”指的是现象和功用。历经两千多年,人生活的外在现象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可想象,但人的生命的本质或者说“道”是不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认为,人生之“道”、宇宙之“道”具有永恒性。《道德经》对“道”的体认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力。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援引《道德经》中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语,并向与会者建议遵循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于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触危机,认为“如果我们遵循中国哲学家的遗训,我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考验”。范子盛先生的研究也表明我们对《道德经》的研究尚有广阔的空间有待拓展,我们也期待着《道德经的光亮》能够从广度和深度上引发对《道德经》更多的研究。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本文根据她在“范子盛《道德经的光亮》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