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中国有3500余年的历史,很能代表中华的文化。大部分我们熟知的历史上圣人、名人,都是它的资深玩家。例如孔子、老子、嵇康、诸葛亮……
千百年来,不同的人对古琴有不同的理解。求道者将它当成修行之器,喜好文雅者将它奉为悠远高妙的乐器,平民百姓则将它作为登堂入室的雅物。皇室喜爱它、士大夫喜爱它、布衣百姓也喜爱它。现如今,古琴似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它不是一件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乐器,只有文人或者从小扎根的人才能驾驭并弹奏它。这是天大的误会!
事实上,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年龄、任何阶段学习古琴并能流畅的演奏它,从零开始,即使你对音乐一窍不通,当你学习古琴之后,你会惊讶的发现,音乐对于古琴的意义只占1%。
古琴有七根弦,对应着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心肝脾胃肾),光是经常听古琴的声音,便对于身体是极大的疗愈。《黄帝内经》中有关于五音疗法的篇章,是对此种说法最好的诠释。
古琴琴长三尺六寸五(按古代计量单位),代表一年的365天;它有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因为有闰月,所以加了一个。弹古琴的人,身体坐于4、5徽之间,表示春季与活力,万物生发;左手放置于9、10徽之间,表示秋季与收获;故而光是弹古琴的这个动作就暗含了人其实是“本自具足”的真理。所有的活力与收获都在你的心中。
古琴音的频率为432hz,这是一个让人宁静的频率。它和人体的频率完全一致。故而它对于人们放掉自己的“胡思乱想”大有裨益。它完全有能力将人的大脑调节成宁静和秩序井然的状态。而一个有秩序的大脑是具有无比非凡的创造力的。它是健康的象征。
在现代社会,我们触耳所及的大部分声音、音乐均为440hz,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频率。所以,你才能听着流行歌曲而哭泣,跟着DJ音乐扭动身体,随着悠扬而升起美好的畅想,跟着低沉而缓缓追忆感动。而440,无法让你摆脱心中的烦恼,实现对人生意义的探求,这就像大部分人的人生时光,在快乐与悲伤、得意与失落、兴奋与无聊中不知不觉的流尽了。我们不是在想要些什么,就是在想摆脱些什么。
古琴给不了你兴奋,它只能让你平静。只有在绝对的宁静之中,看穿了那些思绪的虚假时,你才能真正品尝人生的意义。
人绝对是天地之间最神奇的存在,他/她不仅有身体需求,也有心理需求。有一种说法是:人就是一团欲望。而我却不这么看。大部分的动物跟从于本能,所以一片肉就可以诱捕一只狼,它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它的本能在强烈的召唤它;人却可以选择无视这片肉,选择是人独有的权利,因为人可以为了尊严(心理需求)而饿死。但人其实还有第三个维度,那就是超越任何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维度——那是全然地放松和真正的自由。我不敢说古琴能让你达到全然超脱的境界,就像并不是每个来到佛面前的人都能成佛,这要看你是否准备好。
古琴对于我,无异于冥想。“抚琴”一词只被用在古琴上,“抚”为安抚,抚慰,它对着你的心灵,这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弹琴”则用于绝大部分乐器,“弹”对着耳朵,是单向的输出,我弹,你听。因此,古琴就是古琴,它包含着乐器的属性,但比乐器更宏大。你可以叫任何一种东西为乐器,但只能称古琴为“古琴”,它是一个能发出宁静之音的东西。古琴的魅力不光在于听,也在于亲自去抚它。当这样一个诞生于3500年前——文字尚未形成的时代的东西就静静的摆放在你面前时,你很难没有想要抚摸它的意愿。
曾经有一位跟我学习古琴的女士和我这样说:“当我在画展第一次听到古琴声音的时候,瞬间就泪流满面,好像我内心的一部分被触动了,所以尽管古琴比不上工作能给我带来利润,但在抚琴的时候我真正的觉得我在为自己而活。”每个人对古琴的感受都是独特的,至于我,在抚琴的过程中能真正的忘掉脑海中的复杂,回归心灵的平静,因此它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理工科毕业的我来说,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与古琴有任何联系。 所以,我很乐于把古琴分享给每个人,并且我也清晰的知道,古琴只能令一个人的人生更加深邃,绝不会把你变得肤浅。它只能给你带来阳光,带来增进,带来清晰,它没有神秘的烟雾。
接下来我的古琴教学将不再局限于面对面,而将转移到线上,这样,我每天都可以和你交流关于古琴,关于修行,关于静心而不必再约定特别的时间。这在疫情没有完全消失的当下是很合适的。这也为每天都可以学习创造了可能。
线上的教学是365天的,如果你有时间,每天都可以学习,或者半小时,或者两三个小时,直到关于古琴我再也没有能教你的,直到你不再需要跟我学习,直到你领会了古琴的真谛,直到你的水平超越了我,直到你甚至也成为了一位古琴老师,不知不觉中把你的好奇的孩子、朋友、亲人教会了。那时你也可能像我这样,发一篇公告,让有缘的人和你学习。
欢迎看到这篇短文的你私信我并写下“我要学习古琴”的留言,我将添加你的微信,正式将古琴带进你的人生中。
关于我的收费,你可以留言或私信咨询我。感恩我们相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