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估值最简单的方法是(公司估值最简单的方法 市盈率)

公司估值最简单的方法是(公司估值最简单的方法 市盈率)

一家公司应该值多少钱,这是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

1、某公司一年赚10亿,另外一行业的公司才赚5个,凭什么赚钱少的市值更大?

2、同一个行业里,某公司赚80亿,居然市值比才赚40亿的还少1000亿,凭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我们书接上文,继续聊聊估值这个话题。

上周五的文章,我把一个人的收入状态按照年纪做了几个阶段的区分。

我把上面那两个问题从公司换到相亲市场上

1、张三28岁 今年博士毕业 在华为的半导体设计部门工作 年薪100万

2、李四也是博士出身 48岁 已经是华为公司某部门的高管 年薪100万

请问,姑娘王五在相亲市场上,读完双方资料后,应该先和谁见面?

这是场景一,我们再换个场景二。

1、张三 22岁 大学毕业 在华为营销部做实习生 年薪10万

2、李四 48岁 高中毕业 但是18岁进入社会 已拥有1000万财富

王五选择先了解谁 ?

在第一个场景中,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张三和李四的潜力,因为

1、学历相同。

2、工作单位相同。

3、薪资相同。

而唯一不同的是年纪——28岁和48岁。

为什么第二个场景不太好做出决定呢?因为

1、年纪不同。

2、行业不同。

3、财富不同。

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潜力股,这个词可以用在人身上也可以用在公司上。

场景一的张三很显然就是潜力股——学历高,行业好,薪资高。

翻译翻译,把这里的人换成公司就是——新兴行业,行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

比如新能源车行业,在2021年被炒作就是这个逻辑。

对应的,什么是传统行业呢?

银行就是最传统的行业,已经有超过200年的历史了。

宁德时代和杭州银行一样——前三季度都是70亿的市值。

但是我们看市值,宁德时代1.3万亿,杭州银行只有不到900亿。

赚一样的钱,但是市值相差了14倍。

凭什么?

年轻有为跟老有所成当然不一样。

理解了场景一,就要记住讨论估值一定要正确认识“行业处于什么阶段”,“行业未来会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场景二,为什么又不是很好判断呢。

因为1000万和10万的资产对比差距又太大了,虽然自行车后面笑也还不错,但是宝安里哭也不算最坏的选择。

就好比工商银行,虽然身处银行这个行业,但是仍然拥有1.68万亿市值,因为它一年赚3000亿吗?

不完全是

是因为它拥有2万亿的净资产吗?

当然是因为这个

因为工商银行扣掉负债之后的资产有2万亿左右,所以拥有1.68万亿市值,这就显得不是很难理解了。

好比王思聪,虽然投资熊猫投资亏了5个亿,但是它爹有很多个亿,资产摆在那里,这就影响不大。

恒大老板就不行了,2万亿的负债,超过了手里的资产,这就比较难受了。

第一种估值方法,也就是我们上次讲长春高新的——未来现金流折算,它首先分析的是行业的未来和当下所处的阶段。

第二种估值方法,也就是通常用于传统行业的净资产估值法——也就是市净率,也叫PB

听懂之后,我们再写一个第三场景。

张三工作后的薪资是:10万,30万,100万,每年翻10倍。

李四工作后的薪资是:30万,30万,30万,没有变化。

看起来谁更有潜力 ?

当然还是张三,原因就是——成长性,张三是300%,李四是0%。

这个估值方法叫——PE,一般是动态跟踪,看其是稳定增长还是原地踏步。

白酒里洋河股份比不过山西汾酒,吃的就是这个亏——山西汾酒近3年每年增长70%,洋河股份去年的利润和8年前一模一样。

再举个例子,

比尔盖茨40岁时候成为世界首富,但是18岁考入哈佛大学后他退学了。

20岁的时候,有谁可以准确预知20年后这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2008年巴菲特第一次成为世界首富,但是他的年纪已经来到了79周岁(他出身1930年),这还是潜力股吗?

估值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是,它大概有3种思路:

1、PB法;关注它们的净资产为主。

也就是针对那些传统的市场稳定的行业,比如银行保险券商房地产钢铁煤炭有色基建

2、PE 法;关注成长性。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同一个行业内的几大龙头做对比,比如白酒行业内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啤酒青岛华润重庆,牛奶伊利蒙牛等等,产品越接近越好。

3、未来现金流折现法。

这比较适合可以一直经营的公司,也就是不担心行业哪一天会消失的那种,典型的就是医药和消费

大家突然发现,科技股好像不在这里面,明天我们要单独说一下,它不在这3个之内。

A股里,大部分人喜欢看PE这个指标讨论估值的高低,而且还是静态的PE(本文讨论的是动态PE的变化,体现的重点是成长性,静态PE体现的是一年赚多少钱)。

我要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呢?

你们大部分人看重的,某公司今年赚多少钱,市值应该如何如何。

恰恰是最不重要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某公司那么赚钱,市值反而不行,股价反而一直跌。

原因就在于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mengchina.com/26345.html